自考论文
自考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学习>自考论文
浅议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
作者:   发布时间:2014-4-17 10:50:32   浏览次数:
官方指定报名点www.whzkfw.com:武汉大学专升本,武汉大学自考,武汉自考本科,华师专升本.电话133-8757-3013,联系QQ :2926448268

浅议文学翻译中汉语模糊美的磨蚀与补偿  

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缔造性的艺术实践,即用译语的含糊美来再现、构拟源语的含胡美,也即是说再现源语的艺术成绩。分歧说话中的含混性又展示出差异,这就给翻译实践增长了难度。汉语和英语的含糊美感在显露形式和审美效应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由此造成为了汉英翻译中说话含混美感的磨蚀与丧失。本文拟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汉英翻译进程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与弥补作劈头寻觅。(华中师范大学专升本)

  要害词:文学翻译 含混美 意境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广泛征象。从美学的视角来看,语言的含胡美具有怪异的审美代价,其内在较之精确言语具有更多的示意性、囊括性、简捷性、独创性等特点。切实,语言的模糊性恰恰是说话具有弹性的体现。语言的模糊性与切确性,是言语细碎缺一不可的一对矛盾的抗衡体。武汉大学专升本正如康德所说:“含胡观点要比清楚观念更富庶展示力。……在含混中能够发生知性与理性的种种勾当。……美理当是不行言传的器材。我们其实不总是能够用语言批注咱们所想的器材。”

  与另外语体相比,文学语体的模糊性更为显着,有人甚至把文学作品称之为“一种含糊消息的载体”(吴义诚,1996:19)。文学说话是语言的艺术化,既有自然言语的共性,又有其自己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情感、意境、气概等这些非表象要素,当然可感,但又是难以粗略权衡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展现的是一种含胡美。文学说话的含混化是作家对措辞作艺术措置的结果,意在建构一种艺术的空白,给读者留下回味与假想的空间。

  一、翻译的模糊性

  言语的含混性必定导致翻译的含糊性,所谓等值的译文更多的是含胡前提下的平等,即“最贴近原语动态的天然对等(奈达语)”(郭建中,1986:3),相对等值的译文是不具备的。文学翻译是一种发明性的艺术实践,具备着相等大的含糊性,在翻译的整个进程中遍地渗入渗出着含混性。文学创作具有含糊美,文学翻译等于用译语的含糊美来再现、构拟源语的含混美,也即是说再现源语的艺术成绩。一致言语中的含胡性又显露出差异,这就给翻译实践增长了难度。然而,在文学翻译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译者往往无视了措辞的含糊美而倾慕于“精确性”,死抠原文的字眼,一目十行,追求所谓百分之百的“信”或“等值”,抹杀了真正要文学翻译任务者再现于读者劈面的原作的丰姿和韵味,使原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文学翻译反而成了文字翻译。因而可知,含糊性作为文学翻译的一种主观属性,应该惹起咱们空虚的器重。

  二、汉语和英语模糊美感的差异

  说话的含糊美,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体现。但总体来讲,含混美感,在汉语中是干流美;而关于英语而言,则曲直短长支流的。

  汉语的含胡性泛起了遍布存在的特性特色。因为中国保守哲学与文化的持久影响与熏陶,汉民族从总体而言显示出一种重个人、重悟性、重主体意识的思维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同一。这一思想内容反映在措辞上就是汉语在造句、结构谋篇上造成为了一种垂青内在干系、垂青意境的构筑,谋求一种蕴藉美、含混美。而西方的本性思维办法是一种解析思惟,风俗于从个体上掌握对象,长于对团体中各个细节的粗拙阐发,能较深化地考察事物的素质,瑕疵是不善于从集团上综合掌控。反映在语言上则是重形合、语法呈显性,使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显现为一种理性逻辑语言。

  正因如斯,汉语与英语的含胡美感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效应上均具有明明差异,造成汉英翻译中措辞含混美感不可抗御的磨蚀与遗失。本文拟从汉英翻译的角度,对汉英翻译历程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与补偿作初阶根究。

  三、汉英翻译中汉语模糊美感的磨蚀

  汉英翻译的最大缺憾,在于汉语原文的模糊美、意境美的磨蚀与流失。其根源是汉英两种言语在评释形式和审美机制上具备着明明差异。汉语表述看重团体,是一种意境性言语,讲求畅通领悟,不求粗略的分析、一个钱打二十四个结的逻辑性;而英语则恰好相反:它讲逻辑,重解析,求形合,赏识主观、切确,蔑视团体掌握。

  汉语时常使用含糊言语作细节描述:写人叙事,活泼形象;借景抒情,能收到情景融合的境界。譬喻,《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曹雪芹对林黛玉的外表描绘:

  “……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步履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文字从林黛玉的皮相、举止到生理刻划应有尽有。作者采取的是白描手法,着眼于宏观描写,重在传神,深得汉语含混美的英华:评释固然含混,给读者留下的心中的形象却其实不含糊。读过《红楼梦》的,几乎都以为林黛玉是个美女,无非每个读者脑子中所浮现的形象不尽不异。这刚好是作者的浅易之处。

  对比一下英语译文:

  “Her 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her 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In repose she was like a 喜欢ly flower mirrored in the water;in motion,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杨、戴的译文,可以说绝非庸译,实属上乘。但是东方读者读此译文,脑子中不会发作一个MM的形象,而是一名身体瘦小、令人怜悯的女子(frailty、tears、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试比照:似蹙非蹙烟眉→dusky arched eyebrows were knittted and yet not frowning;似喜非喜含情目→speaking eyes held both merriment and sorrow;态生两靥之愁→无相应译文;娇袭一身之病→her very frailty had charm;泪光点点→Her eyes sparked with tears;娇喘微微→her breath was soft and faint。英语批注求真、求逻辑、求综合,重形合,含胡淡去、逻辑登场,原文的模糊美感所剩无几。

  茅盾曾为文学翻译作过下列叙说: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外一种措辞,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刻能够像读原作时异样失去开导、打动与美的感应。”

  这段话道出了文学翻译的实质:即文学作品的翻译恰是以意境的流传与再现作为最高目的的。根据《辞海》(1999年版)的解释,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浮现的思想周密融合一致而组成的一种艺术境地。具有矫饰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色,能使读者孕育发生构想和遥想,如入其境,在思想心境上遭到污染。中国的古典文论独标境地,以意境之上下来掂量作品的艺术价钱。优质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塑造光鲜烦懑的艺术头像,打造生强烈的传染力。意境的构筑已属不容易,而要在翻译顶用一种言语再现另一种措辞所陪衬的意境就更是难上加难。武汉自考

  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里明”(《月夜忆舍弟》),翟理斯译为:

  “The crystal dew is glittering at my feet./The moon sheds,as of old,her silvery light.”

  对中国人来说,“月”、“故土”都是诗词中的典范艺术意象,以明月喻乡愁,但翟氏不明此理,而将“今夜”、“故里”略去,不有撒布出明月与思乡的朋分,是以原诗独有的意境美与含混美随之丧失。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朦胧涵蓄,回味无穷,颇为是个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两句。许渊冲将这两句译为: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From sunburnt emerald let vapor rise.”

  而张廷琛、魏博思先生则译为:

  “In bright moonlit seas of blue,tears change to pearls,/The air above Lantian shi妹妹ers from the jade hidden within its hills.”

  两家译文,各有千秋:许译把原诗解读成了一首哀伤的爱情诗,音韵虽佳,却没有昏黄与比兴之情趣,用词直白,失去了原诗的意象与含糊之美;张、魏的译文基本留住了原诗的意象与气势派头,但把“蓝田”等专一使用实词插入译文中,不能不加以注解,使诗意遭到了影响。(武汉大学自考)而翁显良的译文:

  “Dark green sea,tears,pearls,moonlight streaming./Sunny blue jade fields,warm haze shimmering.”

  句中不有一个结构词,和的逻辑主语都不止一个,却较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朦胧含糊之美,显得更富饶原诗的意蕴。

  汉语和英语在神采达意的手法上具有性子差异。汉语重感性、直觉,时时以意味主义的手法疏解思想,发现出奇怪的意境美,是范例的“以神驭形”。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元朝散曲小令中的佳构,是脍炙人口、历代传诵的名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东风瘦马。旭日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小令的第一行,18个字一字排开,不有任何结构粘连,为读者铺排了9个意象。原文的含糊美感体当初以下两个方面:起首,不有介词来给出意象的确切位子。枯藤梗概围绕在树上,也可以倒伏在树阁下的地面上;乌鸦笼统栖身于树枝上,也也许飞在空中;其次,没有交卸详细有几棵树,几多只乌鸦。这些所有的未确定要素与空缺都留待读者颠末设想或遐想来弥补与解读。而汉语古典诗词的魅力也正在于它的含糊性与默示性,要求读者的插足与创造性。英语译文如下:

  Tune:Tian Jin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Burton Raffel译)

  上述译文,译者按照英语的民俗,成心加上了一些限定介词、那会分词与过去分词来使原文含糊的意象具体化、体味化。事实,所有都变得清楚可感,原文的意境美、含混美大打折扣,读者的构想空间也因此受限。

  四、结语

  上面的综合注明,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翻译中,意境美、含胡美的消散是不可防范的。对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而言,要在英、汉两种截然差异的语言文明之间发展转换已非易事,更何况要把弦外之音的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而诗的意境,是骚人心里闪光的体验,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生理认同,是只可贯串、不成言传的。由此可见,古典诗歌在翻译进程中的诗意损失是肯定的,只不过水平不同而已。文学翻译就是要在这类弗成能中寻找大要,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本上,提高译者的文学素养、审美修养、语言水平与跨文明外交能力,寻求再现原文意境的有效门路。为了更好地向译文读者传送原文的意境,译者必须进步自己的审美能力与文学再发明能力,操作把持两种措辞的说话差异与文明差异,奥秘地应用含糊说话来传递意境,体现出意境的外围内容——含糊美,即涵蓄美、昏黄美。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Sudden Light》(注释),《中国翻译》,2000年第6期。

  [2] 郭建中:《论东方的翻译平等观点》,《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

  [3] 吕叔湘:《中诗英译比录》(媒介),上海外语辅导出版社,1999年版。

  [4] 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书社,2005年版。

  [5] 翁显良:《译诗鄙见》,《翻译实际与翻译才能论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书公司,1983年版。

  [6] 吴义诚:《含糊:文学翻译研讨的一种取向》,《外国语》,1996年第5期。

  [7] 伍铁平:《含糊说话学》,上国外语经验出版社,1999年版。

  [8] 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诗词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书公司,1987年版。

  [9] 朱纯深:《心的放歌》(二之一),《中国翻译》,2002年第2期。




注明: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自考本科,武汉工程大学(一本)属于主考性质【另外-自考本科无本硕连读,请谨慎(备注:有意向就读公办自考本科的可以电话咨询武汉自考服务办事处老师咨询:13387573013 QQ咨询:2926448268。)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南国广场A4座2004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本站由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考办事处联合组办!- Powered by AspCms2  办公电话:手机:15623456515
转账端口
官方微博
官方网站

在线咨询

罗老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余老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